播放记录

“独行女侠”许鞍华:六夺金像奖却买不起房,她把一生献给银幕

时间:2024-06-28 14:03:00阅读:88224
五次荣膺“金像奖”最佳导演;三次斩获“金马奖”桂冠;中国第一位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传奇女性……许鞍华是中国香港著名的女导演,也是华语电影界最牛的女导演,执导了《姨妈的后现代生活》《明月几时
“独行女侠”许鞍华:六夺金像奖却买不起房,她把一生献给银幕

“独行女侠”许鞍华:六夺金像奖却买不起房,她把一生献给银幕

1/21

五次荣膺“金像奖”最佳导演;

三次斩获“金马奖”桂冠;

中国第一位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

终身成就奖的传奇女性……

许鞍华是中国香港著名的女导演,也是华语电影界最牛的女导演,执导了《姨妈的后现代生活》《明月几时有》《天水围的日与夜》《桃姐》《黄金时代》等一系列文艺片。

许鞍华,这位在中国香港享有盛誉的女导演,在华语电影界亦堪称翘楚,却过着与名声极不相称的生活。

76岁高龄,捧红无数明星,各种电影大奖拿到手软,未婚无子,却买不起房,与母亲蜗居在香港廉租房。

她说,“电影如果是我的老婆或者老公,那文学就是我的情妇了。”

她的生活仿佛是一部未完待续的文艺片,平静中却有万钧之力。

01

拍电影,也是在拍自己

许鞍华出生于辽宁鞍山,儿时与祖父母在澳门生活,五岁移居香港,成年后在英国读书,又回香港拍戏。

孤单一人,走南闯北,或许是前半生的流离,她早年电影里的人,始终带着异乡人不停漂泊的疏离与失意。

母亲不懂中文,许鞍华一直以为她是东北人。

因为母亲永远绷着脸,紧张又倔强,儿时许鞍华与沉默寡言的与母亲关系并不亲近,直到16岁时才偶然得知自己的妈妈原来是日本人。

中国式母女关系,总是成谜,彼此都要用一生寻找一种和解的方式。

关于母亲,关于故乡,关于民族和历史,关于我们的来处……

人这一生,要回答的问题很多,许鞍华把问题的答案都拍进了影片《客途秋恨》里。

有人说,这是许导的自传式电影。

幼时与祖父母在澳门的生活如梦似镜,老街老巷老宅,疼爱她的祖父母,在蒲扇下悠悠睡去的童年夏天。

多少年后,许鞍华仍然记得每次和祖父一起去买菜,祖父总要让店家斩下两指宽的叉烧给她当零食,可以心满意足的一直啃到回家。

片中张曼玉扮演的女儿晓恩和母亲葵子也扭扭捏捏了许多年,直到留学归来去异国参加妹妹婚礼,陪母亲回日本的寻亲之旅中才理解了母亲。

凉风有信,秋月无边,回不去的才是故乡呀。

迁徙了许多次的人,一生都是羁旅,一生都在寻找和治愈。

剧中的晓恩和多年冷眼相对的母亲,在日本的海边紧紧依偎在了一起。

现实中也是如此,许鞍华不愿意听从弟弟妹妹的建议将母亲送养老院。

而是与90多岁的母亲租住在香港北角的小公寓,用她的话表达就是“两个老女人的互相支持”。

不买房不买车,大大方方地挤地铁,她把心早已经交给了艺术。

世俗笑她潦倒,却不知这是他们永远不可及的体面。

02

绕不开的女性主义

2017年,许鞍华凭借电影《明月几时有》第五次斩获金像奖最佳导演奖。

在电影发布会后台休息间,已经接受了众多记者轮番采访的许导瘫坐在沙发上,一脸无奈。

感慨道:“他们问的问题太重复了,烦死我了,老是问什么女性电影。”

1976年,许鞍华以一部专题片《奇趣录》开始了她的导演生涯。

随后,她凭借电影处女作《疯劫》一鸣惊人,获得了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。

然而她的创作生涯并非一帆风顺,文艺电影叫好不叫座,看见心仪的剧本,许鞍华不是在找投资人,就是在各地采景的路上。

许鞍华的成功,不得不提一个人,那就是师父胡金铨。

他们二人的相遇,仿佛是天意安排。

当时,许鞍华在TVB工作,而胡金铨已是华语影坛的巨匠,一次偶然的机会,两人相识。

在胡金铨看来,许鞍华的眼神里有一种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,他相信,只要许鞍华肯努力,一定能在电影界大放异彩。

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许鞍华不断挑战自我,她拍摄的剧情片《投奔怒海》《客途秋恨》《女人,四十》等作品。

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,更让她屡获殊荣。

许鞍华的电影陷入一个怪圈:一方面她频频获奖,主演也频频获奖,一方面是票房不好,投资方赔钱。

因此许鞍华获奖无数,但掩盖不住她背后的心酸和眼泪。

许鞍华筹拍一部影片时,四处找投资方,对方怕赔钱,不愿给她投资。

直到2008年,小成本电影《天水围的日与夜》的爆火,让许鞍华觉得找到了一种商业和文艺电影中间的风格模式。

天水围,这个人们想象中被蒙上一层浪漫的面纱的地方,是香港特有的产物。

在这片井然有序的弹丸之地,它们于边缘地带杂草丛生,藏污纳垢且藏龙卧虎。

在许鞍华的镜头里,我们看不到大众口中的“悲情城市”,观众更多的是被围绕在超市售货员“贵姐”身边的普通日常所打动。

电影中的贵姐,十几岁就担起家庭重担供弟弟读书,又失去丈夫,独立抚养儿子。

每日也是起早贪黑,在超级市场里做粗重工作,对身边的人却都是热情温暖。

上班、下班,买菜做饭,和儿子的简单晚饭,对独居邻居老婆婆的扶持,朴实无华然而充满力量。

蕴藏在市井中的普通人,生活的质朴和美好,就这样真实又戏剧地被呈现出来。

片中贵姐的母亲躺在病床上感慨:“做人好难。”

她只是削着苹果轻描淡写地说:“有几难啊?”

俗话说知足常乐,或者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吧。

许鞍华从来不煽情,她就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,把生活的本质掰开揉碎进生活的日常给人看。

许鞍华强调过自己并非女权主义者,影片从来没有可以去描写女性平等或女权主义的问题。

她说,“可能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女性所以比较容易触摸,而最希望拍出来的是不同于男性导演视角的女性经验。”

03

让小人物的声音被听见

北大电影学教授戴锦华曾经给出过很高的评价:“许鞍华不仅是香港半部电影史,还开启了香港电影的新浪潮。”

赴英留学归来的许鞍华与香港新浪潮电影共同成长,在拍摄中展现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创作理念。

许鞍华的电影常常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她关注社会边缘人物,通过电影传递出对这些群体的同情和关怀。

她的电影很多被研究者视为解读香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文本。

从“越南三部曲”到“养老院三部曲”,展现了香港社会的多个方面。

有朋友评价她说:“鞍不觉得这个世界有很多人活在快乐之中,她觉得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,有很多人被社会遗弃,很多人生活在苦闷之中,很多人生活在忧郁之中。”

许鞍华在一次采访中,对自己的电影题材和风格也有回应。

“因为我自己觉得所有的电影,其实都指向救赎,你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超脱出来,而不是沉溺在这个地方。”

“我不会指示别人去找宗教超脱,但问题是,如果你越看越郁闷,就别看了。”

在许鞍华的镜头下,小人物们不再是背景板,而是成为了故事的主角。

他们或许身处社会边缘,或许生活困顿,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。

在《千言万语》中,影片中的角色,或为了生计奔波,或为了爱情挣扎,他们的命运被时代洪流裹挟着,却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。

而在《姨妈的后现代生活》中,许鞍华则关注了一位早已被时代遗忘的老年女知青的生活状态。

许鞍华导演说:“我觉得小人物身上有着无穷的力量,他们虽然身处困境,但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。”

男人四十》里的张学友,为爱选择了当老师的接盘侠,和梅艳芳扮演的模范夫妻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
没有纠缠不清的感情瓜葛,也没有今天动辄霸道总裁的滥情人设。

一个高中不得志的国文老师,一个甘心多年守候小家的家庭主妇,粗菜淡饭也不妨碍闲来两人吟诗一首。

好的爱情,是没有样本的,从小人物间相濡以沫的关照和平平淡淡的日常之中,更能洞穿生活的真谛。

正是这些“小人物”的故事,让许鞍华的作品更加生动、真实而富有感染力。

就像许鞍华导演说的那样,“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,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‘小人物’的生活和命运,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。”

她是把一生真正献给了电影的人。

在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时,许鞍华捧起奖杯说了四个字:电影万岁。

如今,许鞍华依然活跃在电影界,她的故事和她的镜头一样,从未停歇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

首页

电视剧

返回顶部

电影

会员中心